硅料行业深度解析:联合收储计划的困境与行业出清路径

日期:2025-05-15 17:10:11 / 人气:8


一、行业现状:供需失衡下的“库存堰塞湖”
产能与库存的结构性矛盾
产能过剩:国内多晶硅产能达324.7万吨,可支撑1500GW组件生产,但2024年组件产量仅600GW,产能利用率不足40%。
库存高压:当前多晶硅库存约25万吨,仍可满足120GW硅片产能需求,按当前月产50GW计算,需2-3个月消化。
成本坍塌:工业硅价格年内下跌2760元/吨至1万元/吨,多晶硅生产成本降至3.9万元/吨,价格仍有下行空间。
供需错配的根源
下游需求萎缩:硅片产量从2024年10月峰值60GW/月骤降至当前50GW/月,叠加终端光伏抢装潮退去,硅料需求持续疲软。
产能转移冲击:云南产能向新疆、内蒙转移,后者凭借自备电厂将成本压缩至1万元/吨,加剧区域价格竞争。
二、联合收储计划的“理想与现实”
计划的核心逻辑
产能出清:6家头部企业(通威、协鑫等)拟成立700亿元基金,通过并购整合中小产能,实现“限产限价”。
价格托底:目标将硅料价格拉回4万元/吨以上,缓解企业亏损压力(当前价格已跌破部分企业现金成本)。
落地难点与风险
执行阻力:中小产能企业抵触被收购(如东方希望等民企倾向独立运营),行业协会协调能力存疑。
库存消化悖论:即便全行业停产,现有库存仍需3个月消化,若需求未回暖,收储后价格反弹空间有限。
产能反弹风险:历史经验显示,价格回升可能刺激企业复产(如2023年硅料价格反弹后产能激增30%),加剧过剩。
三、行业出清的“三重路径”
市场化淘汰加速
高成本产能出清:云南、四川等水电依赖型产能因电价上涨(云南工业硅电价0.35元/度→0.45元/度)加速退出,西北产能占比升至65%。
企业分化加剧:头部企业(通威、协鑫)凭借成本优势(新疆产能成本3.5万元/吨)抢占市场份额,中小企业陷入“越产越亏”困境。
技术迭代倒逼转型
颗粒硅替代加速:协鑫颗粒硅市占率从2023年15%升至2024年28%,其综合电耗较棒状硅低30%,成本优势挤压传统西门子法产能。
N型硅料需求分化:TOPCon电池普及推动N型硅料溢价(较P型高15%),但当前N型产能仅占12%,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。
产业链协同自救
硅料-硅片绑定:隆基、中环等硅片商与通威签订长单,锁定60%硅料供应,但条款包含“价格浮动+库存共担”,风险共担模式初现。
海外市场突围:中东、东南亚光伏需求激增(2024年中东光伏装机同比+80%),推动硅料出口占比从15%升至22%。
四、价格走势预判:短期承压与长期拐点
2024年Q3-Q4:阴跌筑底
价格区间:硅料价格或下探至3.5万元/吨(现金成本线),部分高成本产能被迫停产。
去库节奏:若组件厂维持当前60GW/月开工率,库存需6个月降至10万吨安全线。
2025年:供需再平衡与技术红利释放
产能出清完成:行业CR5市占率或突破80%,颗粒硅产能占比超50%,成本曲线扁平化。
新技术驱动:钙钛矿叠层电池量产推动N型硅料需求爆发,结构性短缺或带动价格回升至5万元/吨。
五、投资与政策启示
企业生存法则
头部企业:加速颗粒硅扩产(如协鑫2025年规划产能达100万吨),布局N型硅料+回收技术。
中小企业:转型电子级多晶硅(半导体级)或硅烷法副产品开发,规避同质化竞争。
政策干预方向
产能预警机制:建立硅料产能动态监测平台,对低效产能实施“红黄牌”退出机制。
国际贸易壁垒:借鉴欧盟碳关税,对进口硅料征收“绿色溢价税”,保护国内先进产能。
结语:硅料行业的“剩者为王”逻辑
硅料价格下跌的本质是产业从“野蛮扩张”向“精益运营”的过渡。联合收储计划若想成功,需解决两大核心矛盾:中小产能退出的阻力与需求端的长周期复苏。短期内,行业仍将经历“以价换量”的阵痛;但长期看,技术迭代(颗粒硅+N型化)与全球化布局(中东新兴市场)将重塑竞争格局。对投资者而言,需警惕“价格反弹幻觉”,真正的机会在于技术领先者与产业链整合者的估值修复。

作者:天启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2020 天启娱乐 版权所有